每周法治热点(专题)由中国法院网、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联合推出,本期(3月8日-14日)内容如下(按新闻发布时间先后为序):
■人民法院将规范裁判文书上网和庭审直播
3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向全国人大作法院工作报告时表示,将推进审判制度改革和管理创新。全面推进审务公开,规范裁判文书上网和庭审直播,开展人民法院“公众开放日”活动,实行新闻发布例会制度;积极推进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扩大选任范围;严格规范法官裁量权,推进量刑制度改革,促进量刑公平公正。探索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统一案件裁判标准。
■新拆迁条例收到6.5万条意见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法制办原副主任张穹近日表示,《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征求意见稿)》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共收到意见和建议6.5万多条,足以说明社会各界对此十分关注。目前征求意见稿在公共利益的界定、征收程序的科学性、补偿、强制搬迁、非公共利益五大问题上,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论证。(图为张穹委员接受记者采访)
■涉黑审判不存在不公正和扩大化
3月12日,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钱峰在列席重庆代表团分组讨论时表示,重庆的涉黑审判不存在不公正,也不存在有些人议论的扩大化等问题。钱峰表示,从去年6月1日至今年2月26日,重庆法院一审审结的案件为30件,涉案人数为530人。在审结的30件涉黑案件中,以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定罪的是28件,在判处的530名罪犯当中,以黑社会性质犯罪定罪的是370人,变更起诉罪名的有16件105人。重庆法院十分重视程序的公正,而且公开性、透明度前所未有。
■贵州消除“瓮安事件”中涉案青少年犯罪记录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公安厅厅长崔亚东3月12日表示,作为全国首个试点,贵州瓮安消除了“瓮安事件”中一些涉案青少年的犯罪记录。瓮安事件中涉案的青少年有104人,有的是去看热闹受现场气氛挑唆才盲目参与,有的过去就是“问题生”,个别的还参与到黑恶势力中去。试点的效果很明显,104个只有一个重新犯罪。
■王亚丽涉嫌犯罪被逮捕
3月12日,河北省纪委新闻发言人介绍,对共青团石家庄市委原副书记王亚丽采取弄虚作假等不正当手段谋取职务及有关人员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的调查取得阶段性进展。王亚丽采取弄虚作假等不正当手段谋取职务的主要问题基本查清,与此相关的时任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耿震环、时任石家庄市文化局人事处处长的杨路群2人,已经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调查中还发现王亚丽涉嫌职务侵占等犯罪问题,牵连涉嫌违法犯罪的还有石家庄市工商局副局长齐志刚、农业银行石家庄市北城支行副行长周东风等7人,已经移送司法机关,其中王亚丽、齐志刚、周东风等4人已被依法执行逮捕。
■广西“局长日记”当事人韩峰被批捕
2月13日,网上流传的“日记门”局长、涉嫌受贿犯罪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烟草专卖局销售管理处处长韩峰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院依法决定逮捕。检察机关初步查明,2002年至2010年2月,犯罪嫌疑人韩峰利用先后担任钦州市烟草专卖局局长、来宾市烟草专卖局局长职务之便,在发包办公大楼、办公网络建设等工程中,为承建商提供帮助,多次收受承建商的贿赂款共计48.2万元及价值30万元的商品房一套。
■我国立法机关高票通过选举法修正案
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选举法修正案,明确取消城乡差别,一步到位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参加表决的近3000名人大代表以2747票赞成、108票反对、47票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选举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宣布法律通过。选举法最早于1953年制定,1979年重新修订,其后经过4次修改,其产生比宪法还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