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和亮点
□全省纳入清理范围的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9188件,全部清理结案,执结标的额24.74亿元。
□5765件六类重点案件,全部清理结案;83094件无财产可供执行积案得到妥善解决;因案件未能执行引发的信访数量大幅度减少,83094件无财产积案中累计信访案件比例仅为0.86%,且均得到妥善解决。
□执行工作各项长效机制协调互动,在“清积”活动及源头治理、预防执行积案工作中有效发挥作用,新收执行案件结案率同比增长了3.3个百分点。
近日,安徽省清积领导小组相继派出阵容强大的工作组,到各市实地检查验收“清积”情况,督促各地巩固“清积”成果,全面建立执行工作长效机制。这是安徽省清积领导小组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第6次派出督查组督查各地的执行工作。
“解决执行难问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没有理由懈怠。”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周溯表示,“这次‘清积’活动,安徽始终做到了领导重视到位,动员组织到位,部署落实到位,检查督促到位,这4个到位有力保证了‘清积’活动取得明显成效。这场攻坚战取得的成果,得益于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和各方协同,全省各级法院义不容辞地全力以赴,‘清积’手段灵活,联手攻坚,执行难得到了有效缓解。”
攻坚战:
挂牌督办 攻克堡垒
执行积案一般都存在被执行人难寻、被执行财产难找、找到财产难动、协助单位难求等“四大难”。这次全国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开始后,安徽各级法院筛选出一批重大疑难案件,分别报中央政法委、最高法院、省委政法委,并部署各市挂牌督办,通过挂牌督办,切实排除了外界干扰,全省挂牌督办的案件率先全部结案。合肥市委政法委确立了28起案件进行挂牌督办,通过专题协调会进行逐件落实,解决了一批企业改制、涉府等难点案件。
蚌埠市财政局与广东省陆丰市财政局证券回购合同纠纷一案,蚌埠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04年缺席判决被告陆丰市财政局归还原告蚌埠市财政局本金650万元及利息。判决生效进入执行程序后,蚌埠中院除于2005年6月依法扣划被执行人10万元存款外,余款均未能执行。此后,蚌埠中院查询了被执行人银行账户、机动车辆登记及其他财产线索,发出了《财产报告令》,依法传唤了被执行人法定代表人,但执行工作阻力重重,收效甚微。在这次“清积”活动中,安徽高院将该案报请中央政法委挂牌督办,执行局一名副局长带领蚌埠中院执行人员,两赴陆丰,协调各方,化解阻力。经过艰苦的努力,结合有力的执行措施,最终促使陆丰市政府主动与蚌埠市财政局达成和解并签订协议,使这起2004年判决生效的案件得以圆满执结。
在攻克“骨头案”的过程中,安徽省清积领导小组先后5次派出33个督查组实地督查,督查中对全省纳入清理范围的全部上万件有财产案件和重点案件的卷宗进行了逐案检查,其中两次派出的15个督查组由省清积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带队,重点督查落后地区存在的问题,以及涉政府、涉村委会及特殊主体、涉特困申请人执行积案的清理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提出解决措施,切实推动了清积工作的深入开展。
运动战:
集中兵力 各个击破
涉政府、涉村委会以及涉及特殊主体的案件在这次清理积案中占相当大比例,安徽各级党委、政府全力支持法院解决突出问题。
对特殊主体案件进行详细通报,是一大“杀手锏”。安徽省委政法委出台了《关于对人民法院执行案件中涉及的特殊主体进行通报的意见》,明确要求对党政机关、公务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拒绝履行或拒绝协助执行的予以通报。
“清积”活动中,由省委政法委通报有关特殊主体不履行义务情况,敦促自觉履行,形成了强大的组织压力,有效推动了有关案件的执结。
针对涉府、涉村委会案件执行阻力大,涉村委会案件履行能力差等问题,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解决清理执行积案中有关突出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对化解涉府和涉村债务给予必要的资金、政策支持,限期解决此类案件;对涉案乡镇政府、村委会有能力筹资解决的,县(市、区)政府要指导、监督到位;对村委会履行公共管理与服务职能所形成的债务确无偿还能力的,由乡镇政府通过先行代为偿还等形式帮助解决;总体要求首期履行比例不低于债务总额的40%。“两办”文件的出台为清理此类案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全省涉府和村委会案件4661件,全部执行完毕或者达成和解履行协议并首期履行,到位资金1.36亿元。
在清理涉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特殊主体的执行积案中,出现了不少人大、政协领导带头维护司法权威的事例。霍山法院在执行一起承揽合同纠纷案件时,要求连带责任人、县政协委员李有才给付欠款。李有才因此款非本人所欠,法院多次做工作,仍然坚决不愿付款。县政协高度重视,督促李有才带头履行法律文书规定的义务,做好守法的表率。今年4月8日,霍山县政协副主席朱世华怀揣2000元现金,赶到霍山法院执行局,替李有才交上最后一笔执行款,使这起承揽合同纠纷案件圆满执结。
霍邱县法院在执行10件涉县人大代表案件时,县人大常委会一方面表明坚决支持法院依法执行,一方面督促涉案人大代表限期履行义务;乡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积极配合法院做被执行人思想工作,主动提供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和线索,几名被执行人及时履行了义务。
信息战:
协作配合 寻求突破
“包河法院执行110吗?我发现有两个欠债的老板在浴场里。”合肥市包河区利用公安110快速反应网络开通法院“执行110”以来,经常接到这样的群众线报,24小时值班的执行人员做到第一时间出动,在各种场合擒获了众多“老赖”。“执行110”为不少执行积案的解决提供了很大帮助。
“虽然是网络时代,但很多执行案件都是因为找不到当事人下落、财产下落,法院无可奈何。”安徽高院执行局长吴礼维说,“在这次‘清积’活动中,各级法院特别注重执行信息工作,穷尽挖掘执行线索,对完成‘清积’任务发挥了很大作用。”
安徽法院加强执行案件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确保执行案件信息全面、准确、及时录入系统,录入率达100%,为执行案件管理打造强大的信息平台。省高院联系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开放组织代码平台供各地法院查询;各中院汇总辖区法院需要查询银行账户信息的案件,集中赴人民银行中心支行集约查询;省高院与省公安厅强化执行联动机制,通过公安信息网络查找被执行人及车辆下落。全省在乡镇一级普遍建立和广泛启用基层协助执行网络,借助基层党政机关与群众组织支持,促成执行和解、帮助查找被执行人及其财产线索、帮助送达法律文书等,有效提高了清理工作效率。亳州市91个乡镇各指定一名乡镇负责同志任联系人,1337个行政村(居委会)的支部书记或治保主任及县(区)部委办负责保卫的人员1750人担任联络员。黄山市徽州区将协助法院执行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后,从镇、村中选出来40名执行联络员,充分发挥其人缘广、地缘熟、信息灵的优势,帮助法院破解了一批“骨头案”,徽州区法院案件执结率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
持久战:
联动作战 形成合力
“解决执行难问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在‘清积’活动中,安徽法院下大力气解决历史积案的同时,着眼长远,注重健全和完善执行工作长效机制,努力防止产生新的积案,实现良性循环。”安徽高院院长周溯说,“解决执行难,要打持久战。”
通过此次执行攻坚战,安徽稳步推进了执行长效机制建设。
建立了协调各方支持执行工作机制。省、市、县三级全面建立了解决执行难联席会议制度,由党委政法委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作为常设性议事组织,研究和协调解决阻碍、干扰法院执行工作的各方面因素,形成合力,为“清积”活动和解决执行难问题排除障碍。
普遍建立了基层支持执行工作机制。全省在乡镇街道一级普遍建立基层协助执行网络,由基层党政单位和群众组织组成,选聘了解社情民意、有威信的同志担任执行联络员,从提供线索、帮助掌握社情民意、帮助现场协调等方面为执行工作提供支持。
构建司法机关协作联动机制。省高院、省检察院、省公安厅联合发文,就打击拒执犯罪问题统一认识,加强协作,加大打击力度;省高院、省公安厅联合下发《建立执行联动机制,推动解决“执行难”问题的通知》,就人民法院与公安机关信息系统互联、公安机关帮助查找被执行人下落及财产线索、限制被执行人出境、提供警力支持等作出规定。
建立执行工作综治考核机制。在省、市、县、乡镇街道四级将执行工作纳入综治考核范围,对各地支持执行工作、解决执行难问题情况进行评分;对逃避、妨害及拒绝协助执行的单位提出不得评为综治先进单位的意见;对暴力抗拒执行的提出一票否决的意见;对支持、帮助执行表现突出的单位提出予以加分或进行奖励的意见;部分地方还将“清积”活动开展情况作为综治考核评分项目、纳入维稳活动管理等。
目前,安徽省执行工作各项长效机制协调互动,在“清积”活动及源头治理、预防执行积案工作中有效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了执行工作。今年前9个月,在投入大量力量清理积案,且新收执行案件数同比增加的情况下,全省法院新收执行案件结案率同比增长了3.3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