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18日,是我难忘的日子。60年前的这一天,华北人民政府接管北平伪法院,我参加了接管仪式。就在这一天的前一个月,也是18日,我这个在北平解放前夕参加伪法院工作的旧职员荣幸地接到了华北人民政府的通知,我被留用了。从这天起我也成为一名革命干部。
接管伪法院举行了仪式(北平全市各级人民政府统一在这一天举行接管仪式接管伪政权机关),这是人民政府向人民宣告,新中国即将成立,伪政权、伪法院灭亡。人民法院从此诞生,多么震撼!我参加了这个接管仪式,至今仍记忆犹新。
是日,天气晴朗,会场设在了司法部街72号(改建为人民大会堂)伪法院办公大楼后院的网球场上。与其他集会不同,会场庄严、朴素,球场北侧只摆放一张桌子作主席台,没挂会标,没插彩旗,没装扩音器。我环顾四周也没看到有人带照相机拍照。接管方是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会场凸显革命化、军事化氛围。
会前整队,华北人民政府接管人员都是刚由解放区进城不久的年轻干部和原在北平伪法院内的地下党的负责同志,列队站在主席台右侧,面朝东,阳光普照,个个脸色红润喜出望外,流露出胜利的微笑。接管人员队列整齐,一律着灰色布料制服,女同志着灰色列宁装,大都穿具有解放区特色的毛底布鞋,女同志把长发挽到帽子里,很多年轻干部胸前还佩戴铜制证章,红底金字,细看是“华北大学”字样,个个显出革命朝气,令人羡慕。再看被接管的一方,伪法院旧职人员,列队站在主席台的左侧,面向西,背阳光,显得灰暗沉闷,偶尔私语,我听到的是“接管后,咱们去哪儿?……”这些话语流露出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年轻,又是瘦大个,列队时我站在排头,紧靠主席台桌旁。因为我的工作有了安排,心情比较放松,但没见过这样紧张严肃的场面,倍感新奇,对未来充满希望。
9点接管仪式准时开始,北平市军管会主席代表是王斐然同志(后来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主席就位,用洪亮的声音宣布“接管开始”,只见伪河北省高等法院院长邓哲熙代表四个单位(其他3个单位为伪河北高等法院检察处、伪北平市地方法院和伪北平市地方法院检察处)向军管会移交。邓哲熙双手托着象征法院权力的铜制方印,躬身、缓步地从队尾走到主席台前,将印呈交给军代表,王斐然代表接印后放在桌上,只听砰的一声响,原来是工作人员事先准备一把榔头,用劲砸到了印文上,王代表应声宣布:伪法院从即日起停止一切活动,同时宣布组建华北人民法院(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法院就是在此基础上组建)。我现在想把砸毁的那枚铜印找出来放在法院博物馆里,向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因为它是全面接收伪政权的开始,为建立新中国的人民法院奠定了基础。
接管主要内容在于旧人员的改造和安置问题,刻不容缓。为解决此事,紧接着就举办了“华北人民法院行政人员训练班”,参加学习班的人员是原伪河北高等法院及其检察处的院长、首席检察官、推事、书记官、录事等行政和审判人员近200人。学习班分9个组,我在第四组(中途因参加协助接管伪档案工作被抽调)。学习内容是围绕思想改造,树立革命人生观,审查政治历史、解放前后思想表现,学习结束每人写了一份自传材料。8月结业,成绩、效果很好,摸清了这些旧人员的底细,除少数有劣迹的人员被清理外,有一般问题但认识较好、有一定觉悟的,都按党和政府的政策,即“包下来、给出路,利用、改造”的方针把这些旧人员留下来并做了安排。如北平地方法院院长吴煜恒在成立最高人民法院时当了顾问。其他人员按特长、工作需要也都做了安排。接管举办训练班是体现党对旧司法人员思想改造、妥善安排生活,温暖人心的方式。学员在学习期间每人每月领到生活费是180斤小米(折买)。吃大灶的交80斤小米,每天有细粮,每周有肉吃。政治学习每周都有集体活动,多次听到董老、谢老等中央领导亲自给我们作时事政治报告;到中山公园看歌剧;每周机关后院放映苏联电影。这些活动我都积极参加。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处处受到关心爱护,学员都深受感动。觉悟提高了,心情舒畅了,真切认识到新旧社会两重天,感受到共产党好,通过学习训练,旧人员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光明大道。训练班的生活丰富、活跃、紧张,纪律很严。学员当时没发工作证,与接管人员有显著区别:每人胸前佩戴白色布制胸标,当时组织部的同志向我介绍过这标志的效能特点:首先是证明旧职员的身份;其次是凭证出入机关大门、参加训练班活动;更重要的是,当你上街时便于群众监督,一举多得。编班时我领到了一枚胸标,配在胸前,我觉得很时尚、很光彩。在伪法院被接管后不久,经组织考察、工作锻炼,我在华北人民法院青年中第一批参加团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1950年7月1日转为共青团团员。
至2009年3月18日,我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退休后返聘)生活整整60年,在迎接新中国60年华诞之际,回忆往事,倍感幸福。(作者单位:最高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