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6日是中国法院网开通七周年纪念日。
值此七周年之际,我们选取十个具有代表意义的新闻、专题或事件,见证中国法院网走过的2500多个日日夜夜。
一、600余家法院通过中国法院网开通民意沟通电子邮箱
今年5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在中国法院网上开通民意沟通电子邮箱。截至目前,中国法院网已经为全国618家法院开通民意沟通电子邮箱。
背景
2009年4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意沟通工作的意见》,要求改进和完善网络民意沟通机制,开设专门的电子信箱,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民意沟通电子邮箱开通后,指定专人定期收集整理民意沟通邮箱里的邮件,分门别类加以梳理后将有见解、有价值的群众意见和建议报送院领导阅批后转有关部门办理。
二、全国11万件生效判决书上网公开
目前,北京、河南等地法院已经建立起功能完备、全面公开的裁判文书库,向社会提供查询和下载,接受各界监督。全国已有50余个中级法院、160余个基层法院建立了裁判文书上网制度。截至8月,全国各地法院已公布生效裁判文书11万余件。
背景
2009年初最高法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便民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人民法院逐步建立裁判文书、诉讼档案的查询制度,有条件的人民法院可以建立在网上依法公开案件裁判文书和执行信息的制度。中国法院网积极响应号召为各级法院搭建发布平台,建立起功能完备、全面公开的裁判文书库。
三、及时报道人民法院抗震救灾动态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法院网在及时报道灾区法院自救情况的同时,还于5月14日陆续公布了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德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安县人民法院等地法院的赈灾捐款账号及灾区法院急需物资情况,呼吁社会各界伸出援手。截至5月29日,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共接收社会各界捐助资金1246万余元。四川高院对中国法院网在抗震救灾中所给予的支持表示感谢。 背景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地处重灾区的绵阳、北川、德阳、安县等地法院受灾严重,中国法院网及时与当地法院联系,并在第一时间发布当地法院受灾及其自救情况,让全国各地法院和社会各界对四川灾区法院迅速投入抢险救灾和保障灾区稳定工作给予了极大关注,纷纷致电致函慰问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的干警,对他们克服困难、全力以赴、不畏艰险、舍生忘死的精神表达深深敬意,并积极组织捐款捐物,共渡难关。
四、高位截瘫大学生拿回50万救命款
“首先向中国法院网表示感谢!贵网的曝光对案件执行起到了很大作用,我的案件已于2008年1月15日执结完毕,50多万元的赔偿款全部到位。再次向中国法院网表示感谢!”2008年1月16日,本网执行热线接到金亮宇的电话,这位命运多舛的大连音乐学院学生状告黑龙江省双城市政府的案件在中国法院网的关注下最终得以执结。 背景
中国法院网自2007年11月1日开通执行曝光热线,选择部分久拖未执的被执行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名单进行曝光,并公布了执行曝光热线电话。据不完全统计,自执行曝光热线开通以来,共曝光久拖未执结案近180起。已有部分举报者拿到执行款,还有多名被执行人制定还款计划。执行曝光的威慑作用显成效,有力地维护了司法权威,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五、澄清九江中院打黑反遭抹黑真相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公开报道有关事实,是中国法院网工作的一大着力点。2007年1月11日,江西省抚州市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熊新兴在九江被处决。12日,某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江西涉黑第一案”九江中院收取当事人74万元“暂存”款》,被广泛转载,舆论纷纷指责九江中院“收黑钱”,法院形象被抹黑。中国法院网迅速调查核实,率先发表澄清事实的系列报道,很快,网民们了解了真相,有力地维护了司法权威。 背景
多年来,中国法院网及400余个地方频道立足宣传报道人民法院审判、执行、调研等工作,多方位、多角度报道人民法院发展状况,让社会各界更加了解人民法院工作,避免偏听偏信。
六、李红森,一位从法治论坛走出来的“平凡英雄”
他手里掌管着2600多万元中级法院办公大楼建设工程,几百万元的诉讼办公经费,却无力支付自己的医药费而多次被医院停药;直到病危前十几天还不停地用手机指挥着法院办公大楼的建设,那良、大录法庭的建设和其他法院工作……他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红森,因患肝癌,经医治无效,于2006年3月18日中午在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去世,享年41岁。 背景
这是从中国法院网法治论坛“走出来”、一直“走进”公众视野的、值得尊敬的人物。2006年3月17日,一个题为《一位交不起医药费的中级法院副院长》的帖子引起了网站的关注。中国法院网立即联系采访、报道防城港中院副院长李红森的感人事迹,通过多家媒体广泛传播,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人纷纷发帖对这位因病去世的好法官表达敬意。各地掀起了学习李红森的热潮,李红森还当选为2006年“感动防城港十大人物”。多年来,中国法院网坚持通过法治论坛关注网友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发掘“平凡英雄”。迄今为止,法治论坛已有近30万注册会员,共发表了 219万篇帖子。
七、联手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媒体,连续六年推出法制年度影响力网络新闻
每年年终时,中国法院网联手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等媒体用“年度法制‘十大系列’评选”来做一个总结,评选已经连续进行了六次,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深受民众的欢迎和信赖。这些标志性人物、案件与新闻,承载着社会的风云变幻,传递出法治的进步与反思。 背景
年度法制“十大系列”自2003年开始,是在当年每周法治热点和每月法制焦点回顾的基础上,根据案件、事件、人物的影响力及其社会关注程度,由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和中国法院网四家网络媒体联合推出。为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激发全社会参与法治建设,2008年开始,主办单位决定,以网络投票为主的方式,请网友参与评选。短短10天里,共有1250万总投票。
八、司法解释通过中国法院网公开征求意见
2003年9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中国法院网公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征求意见稿)》,广泛听取各界意见,一个月间,共收到30多万字的意见和建议,最终正式出台的《解释(二)》据此作了大幅度的修改。这是最高人民法院首次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之后出台的司法解释。 背景
通过网络征求司法解释的意见和建议,已成为最高法院与网民沟通的一个重要渠道。至今,最高人民法院共有29项与公众密切相关的司法解释以及重大举措在出台前,通过中国法院网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和建议。由于正式发布的司法解释大量吸纳了公众意见,几乎每一个条文都有改动,有些甚至是重大修改,因此,坊间传言“新司法解释来自民间”。网友评价说,这是尊重公民权利、回归公民权利的良好开端。
九、推出《全国人大立法及新法规速递》
《全国人大立法及新法规速递》专题自2003年9月开始发表第一篇新闻以来,截至2009年8月1日发表文章1406篇。该专题作品长期被新华网、中国新闻网、央视网、中国网等国内外新闻主流媒体转载;网民更是通过点击此栏目新闻查看到最新法律、法规,了解新法规出台背景,从而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利益,见证全国人大立法及中国法制发展的进程。 背景
中国法院网开通以来,始终坚持依靠人民大众,服务审判,宣传法治,宣传先进典型、先进文化的宗旨。该专题从服务民生的角度出发,选取当月最新出台的热点法律、法规进行解读。法规解读注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小中见大,点面结合,通俗易懂,更容易被普通民众理解和运用。2008年,《全国人大立法及新法规速递》专题获得第十八届人大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专题二等奖。
十、首开中国法律界的网络直播历史
2003年5月14日,地处边远山区的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一起变更抚养关系案。原告诉称,原、被告所生一子现年8岁,因被告未尽义务,经丽水市人民法院(1998)丽民初字第155号民事判决由原告抚养,按每月300元支付原告其子生活费和教育费至18周岁止。为了儿子的生活费,被告殴打原告轻微伤、轻伤20多次。原告至今确实无法生活,现欠8万多元债务,经多年的精神折磨,失去劳动能力,确实无法抚养儿子,每半年生活费都要法院执行,原告要求变更抚养关系,为了对儿子成长有利,为了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特依法提起诉讼请求裁决。整个庭审过程历时37分钟,中国法院网进行了全程直播。这次直播不仅开创了中国法院网的直播历史,也开创了中国法律界的网络直播历史。 背景
网络技术的应用正在司法领域迅速延伸。为打造人民法院“看得见的正义”,中国法院网自2003年开始尝试网络直播,截至目前,中国法院网已成功组织嘉宾访谈、现场直播、庭审直播等1353个,其中庭审直播994个。法庭通过这种方式向全社会敞开了大门。据不完全统计,庭审直播点击量明显加大,一年下来,每个直播案件的点击量不少于500万次,成为宣传人民法院审判工作与法治建设的主阵地,得到网民的认同,维护了司法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