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这里有个“道德法庭”
——记乐平市人民调解工作
作者:本报记者 周迎飚 本报通讯员 徐俊胜  发布时间:2009-08-07 15:37:23 打印 字号: | |
  盛夏酷暑,记者在江西省乐平市采访,发现一些村委会的门框上,多了一块这样的门牌——“民事道德法庭”。

  这里,没有原告,也没有被告,被统称为当事人的矛盾双方,在一个个“民事道德法庭”里,衡量着各自的利益得失,从冲突对立还原为和谐安宁。

自己家里的定分止争

  这里的民事道德法庭远不如“人民法庭”那么正式,而是像周围的青山绿水一样让人倍感亲切。

  见到乐平市洪岩镇下埠段村民事道德法庭的“首席调解员”—— 村支部书记程雄伟时,他正在整理着一堆厚厚的用牛皮纸包裹的卷宗,里面包括从1996年至今接手的大部分村民纠纷。

  程雄伟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老许和小许是父子关系。2007年8月23日,父子一起在地里耕田,小许因和父亲发生口角,失手用板耙打了父亲。之后,老许来到“民事道德法庭”,要求出面教训下儿子,并要儿子赔偿自己200元。知道小许是村里出了名的牛脾气,不能和小许硬顶硬,程雄伟便约上辖区法庭的法官一起,找到了小许做工作。小许见此,起初同意给父亲道歉,但是,要他赔钱又不高兴了。于是,便又展开了一场“法与情”的说服教育。最后,小许完全被说动了,父子双方说妥,小许赔偿了父亲100元,老许也接受了儿子的道歉。

  在这里,尽管法律越来越走近平民百姓,但村民诉上“公堂”还不是那么习惯。如今,村民即使有矛盾,也不用出村,大家都愿意找民事道德法庭来评评理。程雄伟却说:“这都是法官的功劳,民事道德法庭是法院司法协理网络的一个点,如果‘根’代表基层法院的话,那么‘须’就在我们这里了。当然工作还得更细,村里哪家人儿子没成家,哪家刚添了孙子,哪家孩子外出打工,都得清清楚楚。只要全村18岁以上的,我都熟。”

进退之间的成功突围

  三年前,洪岩镇下埠段村委会组织成立了乐平市第一个“民事道德法庭”,它的前身是村民调解小组。今年5月15日,“民事道德法庭”接到当事人占某电话“报案”,因骑摩托车与他人相撞发生纠纷,占某刚从镇里花了65元买的一个挂钟被撞坏。接到电话,双方被请到了“民事道德法庭”后,还在为责任分担问题争执不休,甚至差点动了手。“首席调解员”这时说了一句话:“估计你们打一架,花费不只是几十元钱吧?”一语惊醒梦中人,调解成功了,最后占某当场得到对方50元的赔款。

  这样以法正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交融一起的成功实践,在当地普及之后很快便推广开来,村民们通过学习法律法规,矛盾纠纷少了,有“民事道德法庭”的及时有效调解,一桩桩民事纠纷在乡里乡亲以和为贵的理念与情理的交融之中化解。乐平市法院的统计显示,今年1至5月,全市共发生各类民事纠纷1369件,比去年同期下降17.6%,诉前调解率达到97.3%。

法与巧支撑的调解运行

  “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都很重要,把法律揉成技巧,表面上看是一种能力,其实是一种心灵沟通的过程”。民事道德法庭的调解员们常常要思考更有效的调解方式,去应对千家万户更多的“鸡毛蒜皮”纷争。

  洪岩镇两村民由于纠纷而打架,造成一方受伤。在医疗费赔偿问题上,受伤的一方要求1200元,而另一方又死活不同意,3次调解工作之后仍没有成功,被要求赔偿的当事人已经失去耐心——“再不行就上法院”。第四次,“首席调解员”先到人民法庭跑了一趟,“你看一下医院里的药单有没有错误,别让赔钱的一方花了冤枉钱”法官帮助指点着。果然,当事人每天实际上吊的是两瓶盐水,而在药单上写的却是每天4瓶,以100元一瓶算,医药费就多算了400元,从医生处确认是写错了,实际应该赔偿的只有800元。之后,再做伤者一方的工作就顺利多了。成功调解的突破口就这样找到了。

  记者从乐平市临港人民法庭得到了一组更为翔实的数据——今年1至7月,全镇共排查出47起矛盾纠纷,在各“民事道德法庭”化解的有38起。“今年我们只受理了洪岩镇9件案件,很多的是道德法庭所不能解决的案子,比如离婚之类。”临港人民法庭负责人汪喜太介绍说,这里作为邻接三县的山界之地,十年时间已无边界纠纷,无民转刑案件,无涉诉信访案件。

  “民事道德法庭的建立和进一步完善,是社会法治进步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民众思想的进一步升华,更是人民司法大众化渗入到千家万户的必然要求。”握别记者时,乐平市人民法院院长钱文清说道。
责任编辑:宋 澄